English

东亚学团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2000-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东亚学团董事长兼东亚大学校长曹勇安曾经当过教师、公办学校校长、企业教育处长。他总是这样说,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看到、想到、说到、做到。这的确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是他成就今天这番事业的写照。

齐齐哈尔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缩影。最早进入计划经济,当地万人以上的大企业就有10家,企办教育占全市教育的44.2%。1993年,当企业尚在颠峰时,曹勇安就认识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教育也将由企业附属的一部分转而面向市场,并会独立于企业之外。他清楚意识到,企办教育与企业分离只是个时间问题。早分离、早主动,早占市场、早得发展。于是在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效益最好的当年,连他在内的72名原厂职工大学教职工,与企业签订了经济分离合同,集体放下“铁饭碗”,由公办转为民办,经黑龙江省教委批准,厂职工大学更名为“黑龙江东亚大学”。通过“民办学校的体制、竞争上岗的机制、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等多方位的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转制前,学校师生比不足1:2;转制后学校在校生达到5700名,师生比为1:89,被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全国自考助学的三个典型之一。通过数年的改革创业,东亚大学在原有200万元国有资产基础上,新建校舍15000平方米,办学积累的固定资产已达2200万元。

1995年,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经济效益开始滑坡。到1997年底,已拖欠学校教师16个月工资。企办学校陷入了企业难办、政府难接、学校难活的“三难”境地。此时,已经发展起来的东亚大学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已有的公办转民办的经验,1998年2月12日东亚大学对陷入困境、有着607名教工和6000名基础教育学生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8所学校、一个教育处机关进行了第二次公办转民办的办学体制改革。

他们将所接纳的8所学校组成了以黑龙江东亚大学为龙头,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齐备的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学团。按照“以资源的存量通过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换取办学资金增量”的思路,将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教育资源调整为寄宿制、民办性质的各类学校(班),职业、成人教育由过去只为本企业服务转为面向全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当年陷入困境的8所学校就实现收入500万元,1999年超过6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700万元。

曹勇安对记者说,学团现在正处在另一个关键时期:即他们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因为这关系到学校今后发展的基础是否坚实的问题。

的确,虽然学团在经济上取得独立,不再依赖企业,但是人员的劳动关系还没有与企业彻底分离,对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仍是一个障碍。为此,学团提出“放弃全民身份、工龄置换产权”的产权改革设想,为企业改革彻底解脱羁绊。他们认为,东亚学团发展到今天,多是靠人的思想觉悟在努力工作,人治的因素较多。要使东亚学团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使主人翁责任感落实到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上,使目前在教工民主大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有一个法定的契约关系来维护。他们计划“工龄置换产权”后,使“产权关系明晰化、产权结构多样化、产权主体人格化、产权属性商品化”,实现教职工的劳动联合与教职工的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

曹勇安认为,当前,我国一方面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教育资源浪费。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府举办的各级职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举办的学校必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业、企业公司化改造,而从其母体中分离出来,走向市场。东亚学团如能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对其进行重组整合,将为东亚大学再创新业,带来更大的机遇。他认为,实现知识型股份合作制的办学体制,是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这就要解决学校的产品不仅仅是人才,而应当是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观念问题。中华职业教育社认为,东亚学团在公转民办、科学管理、明晰产权等方面,积极探索,这些经验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教育改革,以及民办教育科学管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